首頁 >頭條 > 正文

「農村五治」農村遍吹文明鄉風——貴陽市扎實推進農村“五治”工作

2023-07-29 09:39:18來源:天眼新聞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貴陽市將農村“五治”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抓手,持續推動村容村貌全面提升、陳規陋習有效遏制,農村遍吹文明鄉風。

緊盯“四篇文章”精準治房

貴陽市圍繞存量房、新建房、閑置房、危房“四類”房,做好“清、建、管、用”四篇文章,打造具有特色、風貌協調、環境舒適、現代宜居的農村住房。全面清,建立“一房一檔”,按照農村危房、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確權登記分類摸清底數,今年完成農房確權登記27983宗。集中建,按“多規合一”修編實用性村莊規劃,合理布局農房集中建設區,引導村民集中建設居住;宜居農房整治提升已開工6718戶、完工4308戶,鄉村農房風貌持續改善;培訓農村建筑工匠1072人,提升農村建房水平。嚴格管,制定《貴陽市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管理條例》,現已通過貴陽市人大一審;將農村宅基地批準書、規劃許可證審批權限下放委托到鄉鎮,建立“一站式”審批管理服務窗口,提高審批管理和過程監管能力。盤活用,通過開展交易平臺流轉、包裝開發利用等多種方式,盤活農村閑置住宅1000棟已全部開工、完工423棟,持續形成了企業搭建平臺型“622+1”(社會投資方占60%、農戶占20%、平臺公司占20%,其中平臺公司收入的10%歸村集體)、合作社組織經營型“811+N”等盤活模式(由合作社每月返還民宿主總收入的80%,10%作為對每家民宿考評收益,10%作為合作社的日常經營管理費用,合作社每年從經營管理費中提取2%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土房子”搖身變成“金屋子”,“光壩子”變成“美院子”,鄉村特色風貌進一步提升,老百姓的環境獲得感不斷在增強。


(資料圖片)

緊盯“三水同治”精準治水

貴陽市堅持飲水、生活污水、黑臭水體“三水同治”,實現農村“安全飲水保障”及“生活污水、農村黑臭水體”有效治理,將水管起來、凈起來、活起來。保障農村飲用水,圍繞“水源、水量、水質、水價”四個關鍵,按照“建大、并中、減小”思路,優化農村供水工程布局,持續開展農村飲水工程維修管護工作,現已啟動農村供水保障工程14個,全力保障農村群眾飲水安全穩定。治理農村生活污水,以資源化利用為主,以整村推進的思路制定“一村一策”,按照居住相對集中區域利用污水處理設施或接入城鎮污水管網、相對分散區域建立分散式處理設施嚴格管控,現已啟動91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16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提升工程,持續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維護工作,一體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體動態清零,全面排查農村黑臭水體,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體凈化等措施綜合治理,現已對摸排黑臭水體治理12條開展治理工作,已開工9條,其余3條已制定方案,今年內消除,實現動態清零。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治水”效果逐步顯現。

緊盯“干濕分類”精準治垃圾

以“干濕分類”為重點,緊盯分、投、收、運、處“五個環節”,突出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第一環節,家庭“干濕”分類。發動群眾在家中做好第一次“干濕分類”,發放家用“干濕”分類垃圾桶8.7萬個,印發宣傳材料150.9萬冊,引導農戶濕垃圾不出戶,做好源頭減量。第二環節,群眾投放干垃圾。因地制宜設置干垃圾投放點,引導群眾將干垃圾投放至集中收集點。第三環節,村集中分類和收運。由村保潔員(分揀員)在村集中收集點進行第二次分類和收運,確保濕垃圾不出村,新建改善提升村寨收集收運點400個,已開工357個、完工323個。第四環節,第三次分類和初次處理。67個鄉鎮依托垃圾轉運站設置的壓縮設備,對分揀人員進行第三次分類和初次處理后的其他垃圾,壓縮處理。第五環節,做好終端處理。統籌調度及時處理農村外運其他垃圾全部進入終端處置。同時,啟動2個農村有機垃圾協同處置試點項目,總體形象進度83.5%。全市農村外運垃圾平均減量77.3%,農村衛生環境大幅改善。

緊盯“三個同治”精準治廁

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推進治廁治水同治、室內室外廁所同治、公廁私廁同治“三個同治”,有效解決“小廁所、大民生”問題。治廁治水同治,啟動貴州首個省級“廁所革命”研學基地建設,積極探索貴州省改廁3.0模式,以無動力集中(聯戶)處理模式、土壤滲濾單戶消納模式為重點,因地制宜、統籌推進廁所糞污及生活污水共同治理。室內廁和室外廁同治,針對新建農房嚴格落實帶圖審批制度,要求廁所建在室內;在充分尊重農戶意愿的前提下,將“入室”作為改廁申請的前置條件,引導農戶建新廁拆除舊旱廁或改變房屋用途。公廁私廁同治,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公廁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廁統一管理。針對私廁,持續開展改廁“提質年”大比武,推進戶廁提質工作。今年,新改建農村戶廁6329戶,已開工5506戶、完工3399戶,開展首廁示范培訓160次,培訓基層干部、技術人員3000余人,持續提升改廁質量水平;全面探索了戶廁后期管護模式,確保一縣一試點,現已形成了息烽縣“12345”、花溪“村寨管家”、清鎮市“站+點+區”、觀山湖“連心卡”等管護模式,推動公廁私廁全生命周期有效運行。有效解決“小廁所、大民生”問題。

緊盯“三個重點”精準治風

圍繞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不辦“三個重點”,依托“兩書一約一會兩榜”平臺,全面推進移風易俗。強指導,已出臺紅白理事會常態化運行指導意見、村級紅白理事會評選工作方案、紅白理事會運行情況評估標準3個指導性文件。建立積分制、紅黑榜、媒體曝光、監督舉報問責等激勵約束制度,及時曝光和處置違規濫辦酒席情況。強引領,制定婚喪事“3、5、15”政策倡導標準,婚事1天辦結4736起、喪事3天辦結10876起、勸阻辦理其他271起;婚事(單方)喪事辦理桌數不超過15桌、50元禮金(零禮金)持續深入人心。抓關鍵少數,組織黨員、干部帶頭落實移風易俗的規定,黨員干部帶頭簽訂承諾書,凡是違規操辦的一律采取媒體曝光。強服務,搭建“1+10”婚事新辦平臺,舉辦集體婚禮、婚事新辦主題實踐活動和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降低辦席成本和治喪成本,將每桌辦席成本控制120-480元之間,深入推進普惠性治喪改革;推進生態公墓,規劃“一村一公墓”,引導集中公墓安葬和節地生態安葬,46個新建和提質改造農村公墓項目已全面啟動;源頭治理“大墳頭”,嚴控石刻場所,現已關停石刻場所74個,不斷規范生產墳石規格。強共治,線上線下開展“七進”宣傳,讓“五治”工作入腦入心,切實提高群眾思想認識,引導群眾參與;常態化開展信息線索互通和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對紅白理事會考評管理,對民間執事人員進行登記管理,對酒店、農家樂、殯儀館等重點場所告知管理,匯聚各方力量共商共治參與農村治風。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蔚然成風。

隨著農村“五治”工作深入開展,治房治出“院落美”、治水治出“生態美”、治垃圾治出“環境美”、治廁治出“生活美”、治風治出“精神美”,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強。如今,黔中腹地的村寨小路凈,庭院綠,空氣新,河水清,文明之花處處開。

下一步,貴陽貴安將圍繞群眾需求、目標任務、項目運行、改革創新、督查考評“五個方面”,緊盯目標不動搖、不折騰,保持工作連續性和政策穩定性,著力抓好農村“五治”這項民生、民心、作風工程,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持續推動貴陽貴安農村高質量發展。

來源 貴陽市農業農村局

編輯 羅昌

二審 譚仕倫

三審 胡麗華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