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銀行 > 正文

剛剛,一批銀行因違規“輸血”房地產被重罰!需要“動手術”的A股等來的是一劑“中藥”……

2023-08-20 19:04:16來源:金融界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分別對農業銀行、民生銀行和廣發銀行開出三張千萬級別罰單,3家銀行合計被罰超1.15億元,重罰主要是因為違規發放貸款流入房地產所致!

本周,傳奇投資家達里奧表示,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早該進行“大規模債務重組”了。

達里奧同時表示,“至于債務和經濟,顯然需要像朱镕基在上世紀90年代末設計的那種大規模債務重組,只是規模要大得多,中國早該這么做了?!?/p>


(資料圖)

經濟學家王洛林先生90年代考察日本時候就說過 ,高增速時候去杠桿更好,低增速去杠桿,杠桿容易越去越大。

遲來的去杠桿,讓日益復雜而矛盾的局面呈現在諸多投資者面前!

周五,證監會公布的一系列政策被市場人士稱之為“中藥”,久病纏身的A股又將何時才能見到療效?

三家銀行遭重罰,

去扛桿大勢所趨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分別對農業銀行、民生銀行和廣發銀行開出三張千萬級別罰單,3家銀行合計被罰超1.15億元。

其中,對農業銀行罰款合計4420萬元;對民生銀行罰款合計4780萬元;對廣發銀行罰款合計2340萬元。

根據3張銀行罰單內容顯示,此次銀行被重罰主要還是違規發放貸款流入房地產所致。

具體來看,農業銀行因存在農戶貸款發放后流入房地產企業、違規發放流動資金貸款、違規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以及貸款回流等19條違法違規行為,被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合計4420.18萬元,其中對農業銀行總行罰款1760.09萬元,沒收違法所得60.09萬元,對分支機構罰款2600萬元。

因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被罰的主體還包括廣發銀行。根據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因違規發放房地產貸款、違規發放流動資金貸款、違規發放土地儲備貸款以及違規向企業發放貸款用于土地儲備項目等14項違法違規行為,廣發銀行被罰合計2340萬元。其中,總行550萬元,分支機構1790萬元。

民生銀行則因違規貸款未整改收回情況下繼續違規發放貸款、發放違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貸款仍未整改收回和違規利用委托債權投資業務向企業融資等19項違法違規行為。

是的,房地產行業已經背負了太多的債務,恒大、融創、碧桂園正暴雷式坍塌。

所以,在泡沫巔峰之下,去杠桿式的拆雷顯得尤為重要。

本周,傳奇投資家達里奧表示,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早該進行“大規模債務重組”了。

“至于債務和經濟,顯然需要像朱镕基在上世紀90年代末設計的那種大規模債務重組,只是規模要大得多?!边_里奧在LinkedIn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早該這么做了?!?/p>

達里奧說,去杠桿化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就中國而言,由于其大部分債務都是本國貨幣,且由本國公民持有,因此去杠桿化更容易管理。

達里奧說:“中國現在需要遵循這一漂亮的去杠桿化進程,因為債務負擔沉重的資產負債表和沉重的償債負擔正在凍結經濟,尤其是在省級層面,特別是在一些最貧困的省份?!?/p>

舊力已消,新力未生

早在90年代,經濟學家王洛林先生考察日本時候說過這么一句話,高增速時候去杠桿更好,低增速去杠桿,杠桿容易越去越大。

如果你定義杠桿率叫做債務/GDP

那么去杠桿只有兩種方法

- 降低債務

- 提高債務,但提高更多GDP

意思就是,如果你在縮小債務的同時,損失了更大比例的GDP,那么杠桿就是越去越大。

2022-2023年,高層或許意識到,光伏新能源,數字經濟即使發展好了,他對于整體經濟的拉動,也不如房地產和基建。所以從政策的出發點上,對于地產和基建是不是不能完全不管,這還是需要有一個底。

所以,有經濟學家認為,未來還是要需要通過增加債務增加更多的GDP,來去杠桿,當前經濟增速已經降低了,國際環境也惡化了。

更重要的在發展中求轉型,首先第一個就是要找到一個效率比較高的行業,假設現在我們差不多投資三塊錢,可以變成一塊錢GDP,所以我們希望可以有一個行業,最好是投資兩塊錢,就可以創造一塊錢GDP。

按照歷史經驗來看,這種高效率的行業,一般都是科技進步帶來的,比如現在高層正大力倡導發展的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

不過,現在問題就卡在了這個轉型升級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新的供給還沒出現,所以新的需求還沒影子,這時候新力未生,舊力已消,風險不得不防。

A股迎來了一劑中藥

本周五晚間證監會活躍資本市場“一攬子”措施出臺,但政策出臺后新華富時A50以大跌回應。

東方趨勢認為,周末一攬子政策對短期提振信心影響不大,但對后續政策與透露出的高層面對資本市場的決心,這一信息量太大太深遠。

可以說,周末一攬子方案將其能想到用到的所有工具箱都倒了出來,顯然,壓力很大,很著急…。

顯然近一段時間政策鼓舞不及北上資金充滿信念地拋售,多空天平信心打氣不及籌碼砸盤。

縱觀一攬子措施,招招是中藥,藥效慢,但的確長期利好投資人,但,對提振信心,顯然影響有限。

當下的癥結在: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為供需關系出現了問題,當下供大于需很長時間了,控制供應,增加需求才是提振信心之根本。顯然,在一攬子措施中,關乎供求的舉措市場不太振奮。

在處理供需關系失衡中,諸如降低運費,降低倉庫租金,稅費,降低工人工資……均不能恢復供需平衡與價格穩定。根本還是必須解決供需平衡問題,才能解決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問題。減一點公募基金費率,降點傭金,少收一點融資利息……這些對普通投資人的虧損而言實在提振不了很大的信心。

本應該動大手術,而來的卻是中藥。那怎么去看未來A股市場的走勢呢?

從724的政策底到市場底還是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此前,政策底均由重要會議明確,短暫反彈隨之而至,但之后由于政策力度不及預期和經濟基本面擔憂再度顯現,市場再度震蕩調整,直到市場最擔憂的核心問題得到緩解,才能重拾上行動能。

本輪政策底到市場底的時間會有多久呢?

國海證券最新研報稱,歷史上可與當下類比的三輪典型的政策底分別發生在2012年9月、2018年10月和2022年3月,政策底發生后市場底形成的時間在1.5至2.5個月之間。政策底的標志性事件皆與A股市場相關,分別為保險巨頭加倉、一行兩會領導喊話A股以及金穩會回應市場關切,政策底到市場底的時間分別為2、2.5和1.5個月。

但從經濟宏觀的角度,今非昔比,面臨的問題無疑更加復雜。當下主要矛盾也變成了,堅持長期轉型和防范短期風險的矛盾,市場對到底要不要防范短期風險是有分歧的。

所以,一味的刻舟求劍可能等來的只會是失望,真正的市場底走出來之前,投資者需要多一點耐心,控制好風險。

責任編輯:

標簽:

免責聲明

頭條新聞